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3.dxiong.com)(www.xysforum.org)(xys2.dropin.org)◇◇

  生活中常见的的不科学认识(一)——关于农历

  作者:Hull

  新语丝网友关于由坐月子里的不科学习惯和眼保健操等问题的讨论,使我们
了解到日常生活里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但是并不科学的认识问题。读后感到收获
很多。我在这里也想提出一些有类似性质的问题,供大家讨论,也许有一点科普
意义。所有提出的问题都不在我的专业知识范围内,因此我期待得到评论或批评。

  一,  对农历历法的一点认识

  1. 常听有人说: “秋后必有一伏” ,“春打六九头”,很多人往往用这
些话语来赞赏农历历法之深奥。

 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定义“伏”,只知道“伏天”的定义是这样的∶夏至以后
第三个庚日是“初伏”的第一天,第四个庚日是“中伏”第一天,立秋之后的第
一个庚日是‘末伏’的第一天。初伏、末伏都是十天,中伏则可能是十天,也可
能是二十天。什么是庚日?这是中国人记日的方法之一,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计日,
如同西方人的星期,只不过不是七天一循环,而是六十天一循环。60天里,用同
一天干(即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命名的日子的出现周期
为10天。

  这就是说∶因为秋后设一伏,所以,“秋后必有一伏”。“秋后必有一伏”,
此语不比“秋后设一伏”增加任何新意义。  

  数九是从冬至开始的,每九天一段,1 九到 5 九,用了45天。一年约
365.24天,一年分24 节气,从冬至到立春中间是3个节气,所以平均为:

  365.24 * (3/24) = 45.655 天

  冬至数起的第46天,正是立春应出现的时候,所以“春打六九头”并无神奇
之处,只是一年里24节气平均分配,每节气相距15天略多一点的结果。

  2.常有人问,今年何时入伏?何时出伏?以为只有伏天和天气热密切相关。
其实这里有误解。

  节气,是为了补足农历和天气关联不足而设定的,节气是和太阳对地面的照
射角度有固定关系,因此节气可以反映地面某处的多年平均温度,节气和天气的
关联已经很好,现在进一步和庚日关联,实在是画蛇添足。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
日入伏,比说“每年夏至以后第四个星期日天要热了”还要可笑。因为实际的入
伏时间离开夏至会在21天到31天范围随机变化,无规律可言。二伏起始日,和节
气大暑的距离,或前或后会有十天的差别。     

  设伏是多余的。因为,节气可以反映地面某处的多年平均温度,而“伏”和
节气的关系有十天的不确定性。三伏共有30天还是40天几乎是随机的,并不是对
天气的预测结果,并不是伏天长,热的时间就长。因此,“数伏”看天气不如从
节气看天气。

  同样,入霉(芒种后第一个丙日),出霉(小暑后第一个未日),也是节气
之外的画蛇添足。

  “数九”固定由冬至日开始,所以能比“数伏”较为准确地反映天气。不能
说是节气之外的画蛇添足,但是是信息冗余。

  3. 有人老要查历书确认今年某节气在那一天,不知道对气候的估计只要用
公历,无需关心节气。

  说明这一点,话较长。

  农历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一周为一月。12个农历月少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
(即一年)的时间。农历用两个办法使得自己和公转(气候)关联。一是设置闰
月,使农历的年的平均长度和地球公转一致,于是农历的年有时12个月,有时13
个月,农历里的同一天,(例如春节)气温变化大。按农历安排农业生产,问题
较大,于是另设一套节气系统来反映地球公转,指导农业生产。节气在农历的位
置没有固定关系,前后会有29~30天的移动。不查历书,就不知道今年某节气在
哪一天。

  在阳历里以地球公转一周为年,年和天(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)不是整数倍
的关系。使得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两种长度,两种长度只差一天,所以反映地球
公转的节气在阳历里有基本固定的日子。前后差别不会超过一天。例如:立春都
在2月4日或3日,春分3月21日或22日,清明4月4日或5日,(大家都能记得当年
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群众运动正是清明节那一天,后被称为四五运动。)
夏至6月21日或22日、秋分9月23日或22日,冬至12月21日或22日(以上数据在
2008年到2020年是无误的)。因此用了阳历可以把节气谈忘了。 
  	
  事实上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早已这样做了。例如∶辽宁地区,政府根据农
业生产的规律号召大家“不插六月秧”(六月前完成插秧任务),这个六月是阳
历的。又如每年冬季采暖期开始和结束的日期也都用阳历来规定,不必用节气来
规定。 如果要规定夏季防暑降温措施的起始和终止时间,不会用农历,节气,
更不会用“伏”,只要规定阳历的日期就可以。伏,节气都可以而且应该被淡忘
了。

  农历的优点在能反映月亮的圆缺,反映潮汐,对路灯不多的地方如山区,海
洋的生活、生产有帮助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大多数人对月相已不关心,内陆地区
也不关心潮汐,农历就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。但很多人不知道阳历和节气的几乎
固定的关系,因此老要查历书确认今年某节气在那一天。其实是不必要的。

  农历的使用也有对生活和生产不便的地方,例如,由于节气和春节没有固定
关系,春节可以在立春前后半个月出现,农民在春节到元宵的休息后,要进入春
耕大忙时期,但是元宵来得早,备耕时间长,来得晚,备耕时间短,匆忙(来得
早,晚可以相差近29天)。这就是有“春脖子短”的问题。而从阳历来看,根本
没有春脖子长短的问题。春节在阳历里的无序出现,也给工作、生产的安排带来
困难,二月本来只有28~29天(这是公历的毛病),因春节还要扣去几天,工作
日更少了,计划更难安排。

  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农历值得中国人引以为骄傲,但也不可过分,因为,目前
我们使用的版本是由德國籍传教士湯若望(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; 
1592-1666)在清初制定的。

(XYS20090321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3.dxiong.com)(www.xysforum.org)(xys2.dropin.org)◇◇